人格特质理论

对人格进行研究中,人格结构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,即应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或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。作为赋予个体以独特性的心身组织,人格结构极其复杂。人格特质理论流派认为,人格是由一些彼此独立的特质构成。特质是指个体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,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。人格特质是所有的人共有的,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因人而异,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。

卡特尔的十六因素理论

雷蒙德·卡特尔(R.B.Cattell)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大厦的砖石,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。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,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,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。他认为人格特质有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、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、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、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、本能特质和习得特质不同层次结构。在他的特质概念中,根源特质是一个核心的特质,它隐藏于表面特质的后面,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,是整体性的人格因素,具有稳定性、持久性、隐蔽性,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媒介和因素分析方法才能发现。1949年,他归纳出16种根源特质,并且编制出了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》(16PF),使人格成为可测量的内容。这16种人格特质分别是:乐群性、聪慧性、情绪稳定性、恃强性、兴奋性、有恒性、敢为性、敏感性、怀疑性、幻想性、世故性、忧虑性、激进性、独立性、自律性、紧张性。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,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,可用简单的数据或曲线直观地反映人的各种心理特质,并可据此推算出8种次级人格因素,预测其行为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。

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


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

H.J.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,以因素分析法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研究人格问题,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,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。艾森克认为人格可分为三个维度,即内外向、神经质和精神质。内外向表现为内、外倾的差异,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,精神质表现为孤独、冷酷、敌视、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。艾森克指出每个维度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,每一个体都可以在这个连续尺度上占有特定的位置。各种人格类型不是相互排斥、非此即彼的,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。

他除了描述特质与行为如何聚在一起之外,还描述行为的动因,即说明人为什么在这三个维度上各有不同。对此,他认为个体差异是牢固地扎根于生物学的,内外向的原因源于神经系统的差异,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系统类型又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。但也不排除环境因素,他认为社会因素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外向还是内向的原因之一。

艾森克以内外向、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,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(EPQ),问卷包括四个量表:E-内外倾;N-神经质;P-精神质;L-掩饰或自身隐蔽。

内外向(E):测量外向和内向维度。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,爱好交际,好谈笑,朋友多,渴望刺激和冒险,反应快,乐观,情感易于冲动,做事欠踏实。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,好静,生活有规律,离群,内省,保守,交友不广,做事瞻前顾后、严谨、有计划、踏实可靠,行为不易受冲动影响,很少有攻击行为,倾向悲观。

神经质(N):反映的是正常行为,与病症无关。分数高表示情绪不稳定,焦虑,紧张,易怒,抑郁,睡眠不好,往往有几种心身障碍,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,且难以平复,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。分数低表示情绪很稳定,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、微弱,通常是平静的,即使生点气也有节制,不紧张。

精神质(P):并非暗指精神病,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,则容易发展成行为异常。分数高可能是孤独的,不关心他人,不近人情,感觉迟钝,难以适应外部环境。有的可能残忍,缺乏同情心,常抱有敌意,攻击,与别人不友好,喜欢寻衅搅扰,喜欢干奇特的事情,并且不顾危险。P分低的无上述情况。

掩饰或自身隐蔽(L):是作为效度量表使用,测定被试的掩饰、假托或自身隐蔽,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。L与其他量表的功能有联系,但它本身也可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。

艾森克认为每一维度除单独解释外,还可与其他维度相结合做出解释。以E为横轴,N为纵轴,便构成四相,即外向情绪不稳定,相当于胆汁质;外向情绪稳定,相当于多血质;内向情绪稳定,相当于黏液质;内向情绪不稳定,相当于抑郁质。各型之间有移行型,因此他以维度为直径,在四象限外画了一圆,在圆上可排列四个基本型的过渡型。

中国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


大五人格理论

近年来,研究者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,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。诺曼(W.T.Norman)在1963年最早提出五因素模型,其后的研究者也获得相似的结论。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分别是外倾性( extraversion)、随和性(agreeableness)、尽责性(conscientiousness)、神经质(neuroticism)、开放性(openness)。每个维度又由六个方面组成,其中外倾性主要评价个体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、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,包括热情、乐群、支配、忙碌、寻求刺激和兴高采烈。如果说外倾性是评估个体喜欢与他人一同出现的程度,那么随和性则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,随和性代表了“爱”,对合作和人际和谐是否看重,包括信任、直率、利他、温顺、谦虚、慈悲。尽责性是指控制、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,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、坚持和动机,包括自信、有条理、可依赖、追求成就、自律、深思熟虑。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,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,包括焦虑、沮丧、敌意、冲动、敏感和脆弱。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,是指对经验持开放、探求态度,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,包括想象力、审美、感情丰富、尝新、思变、不断检验旧观念。

外倾的人喜欢与人交往,健谈,自信,充满活力,喜欢运动,喜欢刺激冒险,经常感受到积极的情绪;内倾的人比较安静,谨慎,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。随和性高的人善解人意、友好、慷慨大方、乐于助人,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,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,相信人性本善;随和性低的人则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上,本质上他们不关心别人的利益,不乐意去帮助别人,为人多疑,喜欢为了利益和信念而争斗。尽责性高的人做事有条理、有计划,并能持之以恒;尽责性低的人则马虎大意、见异思迁、不可靠。神经质高的人倾向于有心理压力、不现实的想法、过多的要求和冲动,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、焦虑、抑郁等消极情绪,情绪调节、应对能力比较差,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下;神经质低的人较少烦恼,较少情绪化,多表现为自我调适良好,不易出现极端和不良情绪反应。开放性的人偏爱抽象思维,兴趣广泛;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,偏爱常规,比较传统和保守。

中国修订大五人格测验


90项症状自评量表

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,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,从感觉、情感、思维、意识、行为直至生活习惯、人际关系、饮食睡眠等,均有涉及,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。
1.躯体化: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;
2.强迫症状:与临床强迫症表现的症状、定义基本相同;
3.人际关系敏感:主要反映人际关系障碍,如不自在干、自卑感,尤其是与他人比较时更突出;
4.抑郁:指临床上已与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概念;
5.焦虑:指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群相联系的症状及体验;
6.敌对:主要从思维、情感以及行为来反映被试者的敌对表现;
7.恐怖: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,也包括社交恐怖的项目;
8.偏执:主要指思维方面,如投射思维、猜疑、妄想等;
9.精神病性:主要反映精神分裂症状,如幻听、思维播散、被控制感等;
10.其他:主要反映睡眠以及饮食情况。

90项症状自评量表